讲bet365365体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桂南采茶戏

来源:讲历史2016-10-09 20:41:40责编:桂婷人气:
字号:小号|大号
【内容导读】桂南采茶戏是流传在玉林地区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经过不断艺术实践,它正逐渐成为一个比较固定的剧种。解放前,每逢年节和农闲,在广大农村、圩镇,采茶演唱十分活跃。…

桂南采茶戏是流传在玉林地区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经过不断艺术实践,它正逐渐成为一个比较固定的剧种。

解放前,每逢年节和农闲,在广大农村、圩镇,采茶演唱十分活跃。它那浓厚的生活气息,健康、爽朗、纯朴、活泼的艺术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但却遭到历代统治阶级的摧残,说什么唱采茶是“伤风败俗”,对演唱内容,尽量掺杂进封建迷信和色情的糟粕;对老艺人则采取威胁、利诱甚至逮捕迫害,至使采茶戏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解放后,在党的文艺路线指引下,许多热心民间艺术的文艺工作者,对采茶戏进行了大量挖掘整理工作,并取得相当成就,使采茶戏得到进一步发展。可是,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整理改革中断了,大批资料散失了,采茶戏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被摧毁了。直至粉碎了“四人帮”,桂南采茶戏才重获新生。

为了对桂南采茶戏进行系统研究整理,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改革发展成为具有桂南地方特色的较为定型的剧种,我们成立了“桂南采茶戏剧研究组”,对桂南采茶戏的渊流和发展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得出一些粗浅看法,提出来与采茶戏爱好者共同商榷。

一、桂南采茶戏的源流

先谈传说。

据广西艺术学院采风队记载:一说宋朝金人作乱,有个苏州女子赵嫦娥随母逃难,途中母女被冲散。赵女偶遇仙童王道安、仙女王月娥兄妹下凡到龙楼山采茶。赵女与王道安结为夫妻,以采茶为活。他们辛勤劳动换来了茶叶丰收,吸引当地农民年年到龙楼山饮茶,彼此结下深厚感情。后因三人同去苏州,便将茶山送给当地农民。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农民把采茶的事编成歌舞演唱,流传到桂南,是为桂南采茶。

一说古时有个仙人石道人,有徒弟一男二女,男的叫王道安,女的叫大妹二妹。他们一边修道,一边采种茶,后来大妹思凡,下山推广了种茶方法。有一次道安和二妹来访大寻妹,见茶林繁茂,便编起劳动种茶的歌舞,是采茶戏的起源。一说古代有个和尚带一男二女为徒弟,除种茶外,还编了许多采茶劳动的歌舞演唱,后来一个茶叶商人叫做王玉盛,看见采茶歌舞很优美,就将采茶唱本偷下山去,从此便在民间流传。

……

这些传说无法考证,但在传说中提出王道安和王玉盛两个具体的人,而且都是一男二女的故事,和唱采茶一男二女有一定的渊源。另外,这些传说都把采茶劳动与采茶演唱结合起来,可以断定,采茶直接产生在茶区,是以茶农生活为基础创造出来的。

其次从曲牌与唱词找出处。桂南采茶一些茶插(曲调),如“五柱香”、“虞美人”、“一匹绸”、“红绣鞋”、“十杯酒”、“补缸调”等,无论是在广东粤曲中,还是在江西采茶中都可以找到。不仅是唱词相近,而且曲调又大同小异,有的曲牌标题相同,而词曲已有改变,有的是唱词还是原来样子,但在词曲上,由于语言不同,已有了相当的发展。象这种情况,我们在走访江西特别是赣南时,是屡见不鲜的。只是由于辗转流传,与当地语言结合起了变化,有些保持了“官话”痕迹,有些已同桂南地区白话结合。尤其是衬词,桂南采茶则多用“哪呀惠”或“依都呀”而已。

这些采茶曲牌起源,根据明人沈德符在其《野获编》中说,这些曲牌,当时曾盛行两淮以至江南。周贻白所著《中国戏剧史长篇》中考证了山东的“柳子腔”与各地方剧种的血缘关系证明,“柳子腔”也是明代流行的小曲发展而来,到了清初才形成独立系统,流遍全国,如江西采茶戏、云南花灯戏、广西彩调戏、湖南花鼓戏,都属于“柳子腔”的同一体系,发源于明代,盛行于清朝。与较大的剧种京剧、湘剧、川剧、越剧、粤剧、桂剧,同属于“昆”、“高”、“邦”、“黄”四大声腔体系,既分庭抗礼,又互相吸收,共同繁荣。

再次谈现实调查结果。

我们在采风时,曾就桂南采茶戏的源流问题,访问了大部分采茶老人。尽管说法不一,但有两个说法很值得提出研究:

一是博白县采茶老艺人庞德才说,在桂南采茶曲牌中,有“卖茶”曲牌,里面有一段唱词是:

女唱:卖茶子呀,卖茶人,鱼口过塘盘问你,你是何州何县人?

男唱:大姑姐呀,二姑妹,问我何州何县人?火烟相盖离冇远,雷响你闻我也闻。

女唱:牛斗庵堂咁巧妙,雷响谁人无听闻,老竹上斑照直认,等我点点你茶根。

男唱:泥捏木鱼容易得,你要点点我茶名,家住江西南昌府,一名叫做王玉成

庞德才认为,这段唱词,把卖茶的说成是江西南昌府的王玉成,决非偶然。因为所有采茶曲牌的唱词中,都没有具体提到人名,这里提到是唯一的,也许采茶就是起源于江西南昌,其创始人就是王玉成。这里又和民间传说中关于茶贩王玉盛偷了采茶本子下山流传民间的故事相吻合,可能这个王玉盛就是那个王玉成,只因无文字记载,口头相传,传错了也是可能的。二是在采风中,桂南各县老艺人多数说采茶是从北流学来的。这就说明北流是最早演唱桂南采茶的地方。北流县老艺人曾国威说,他家是采茶世家,他的老祖宗是江西吉安府(现在的井冈山地区所在地)吉水县下里街平安社人,移居广西已二十一代了,若以二十年算一代,那末到桂南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按历推算,当是明代嘉、隆年间了。

为了考证桂南采茶源出江西这个推断的可靠性,落实源流关系,摸索采茶由歌舞发展成戏的规律,我们于一九七八年五、六月间,到江西——采茶的故乡作综合性调查研究和学习。

因为桂南采茶最古老的曲牌“十二月采茶”的作者和演唱者是江西南昌的王玉成,所以我们首先采访南昌市采茶剧团。据该剧团老艺人反映,过去他们也有“十二月采茶”,但南昌采茶发展成戏曲入城已百年,这些歌舞节目已经失传,无法考证。后来又到赣东的抚州和赣南的吉安与当地采茶剧团举行座谈,获悉吉安毗邻的吉水县城也曾有下里街平安社这个地方,过去盛行采茶。井冈山地区采茶剧团的前身就是吉水县采茶剧团,所以该团绝大多数老艺人是出自吉水县。据他们反映,整个地区过去都有一男二女演唱的“十二月采茶”,表演程式和唱词与桂南采茶大同小异。最后,我们到了赣州赣南地区采茶剧团,在该团了解到,赣南采茶现有唱腔分灯、茶、路、杂四类曲牌,其中灯腔是采茶的古曲牌,以“十二月采茶”为主,由一男二女化装演出,男执钱鞭和扇子,女持花扇和手巾,载歌载舞,表演采茶劳动过程,这和桂南采茶是相同的。至于唱腔,有些曲牌完全一样,有些同牌不同曲,有些则同曲不同牌。究其原因,一是当时口传讹误,一是在发展过程中受当地语言和地方戏曲的影响而发生差异。由此可以看出,江西赣南采茶和桂南采茶,不但同姓茶,而且是近房亲兄弟。综合以上各方面资料,我们得出这样的初步结论:桂南采茶戏起源于明代,它属于“柳子腔”的同一系统,是由江西采茶传入广西桂南之后才发展形成的。至于有人说桂南采茶是从广东传来的,原因是桂南采茶吸收了一些广东小调。但从广东方面,我们了解到粤北韶关、粤东潮汕的采茶是从桂林传来的。但据了解,福建并无采茶,福建的采茶是靠近江西的几个县从江西学来的。

二、桂南采茶戏的成长

根据上述考证,我们早在明代时,采茶开始从江西经广东流入桂南。那时曲调还比简单,数量也不多,据博白县老艺人庞德才、刘文川说:原始的采茶是三个曲牌,一是“十二月采茶”,二是“南昌小曲”,三是“四季莲花”。由于受到桂南人民的喜爱,才逐渐与本地的舞狮、舞龙、舞竹马结合起来演出。据陆川县老艺人李木说:采茶开始是在舞龙、舞狮当中加演的节目,先舞狮、龙后唱采茶。而在博白却是与唱竹马结合,是唱竹马(或叫麒麟)恭喜发财,以后转入唱采茶,这就是桂南采茶的起萌时期。

后来,在舞狮、龙、竹马同是加演采茶,已不能满足群众需要,才逐渐与舞狮、龙分开,成立独立的“采茶班”演唱采茶但分开后,旧有的曲调不能满足需要,才在这三个曲牌基础上逐渐扩大,如“十二月采茶”原是歌唱一年十二月茶农活动的,经过发展成了开荒、点茶、采茶、炒茶等一整套曲牌歌舞;而“南昌小曲”,却包括了“闹五更”、“五更叹”、“五更望月”、“五柱香”等一套五更调;“四季莲花”即四小景,包括了“到春来”及“大落花园”、“中落花园”、“小落花园”等,以描写春夏秋冬四季花物为主的曲调和舞蹈。

采茶与舞狮、龙分开后,仍然保留了舞猖、龙的打击乐,并和桂南八音结合起来,形成采茶戏的打击乐,如“相思锣鼓”、“快冲头”、“慢冲头”、“小朝王”等击乐曲牌至今还在大量使用。这是桂南采茶脱胎换骨上的第一步。

采茶以载歌载舞的形式独立演出,经常是一男二女三个人演唱,三个彼此以哥妹相称,男的称阿哥,女的叫大妹、二妹,大都由男演员扮演,直至后来演戏了,才由多人上台演唱。演唱曲调,起初比较简单,一般唱曲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其次序是:(1)恭贺、参拜(包括开台茶):演出之初,向戏主和观众恭贺吉庆,内容上多属封建意识的东西。(2)开荒:表现锄地、播种茶籽的歌舞,动作健康有力,生活气息浓。(3)探茶:探望茶树生长情况,“烧茶山纸”,祈求山神土地保祜茶叶丰收,有迷信色彩。(4)采茶:一男二女摘茶舞蹈,边歌边舞,动作优美动人。(5)炒茶:制茶的过程,热烈紧张。(6)卖茶:制茶后,妹妹送哥去卖茶,风趣横生,令人喜悦。整个唱曲是通过种茶的全部劳动过程,反映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和丰收喜悦。后来自广东信宜的老艺人莫五来玉林演采茶后,在“十二月采茶”前又加唱“参拜”、“采茶”。

“唱采茶”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又促进曲牌进一步发展。一是茶腔,即原套采茶曲调;二是茶插,即以“南昌小曲”、“四季莲花”为基础,吸取各地民间小曲而成。采茶艺人在“唱采茶”演出中间,直接插入一些民间小调来演唱,既可活跃场面,又丰富了演出内容,常在演出采茶中间,观众送“封包”时插入演出,其次序大致如下,①恭贺、参拜;②民间小调;③点茶;④探茶;⑤民间小调;⑥采茶;⑦民间小调;⑧炒茶;⑨卖茶;⑩撑船,小十送。

“采茶串古”是在茶插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民,它是把一些有情节的民间故事,通过采茶曲牌演唱,使唱采茶逐渐向地方小戏过渡。

三、传统的桂南采茶戏

桂南地区的采茶是在“采茶串古”的基础上吸收了本地的木偶戏、地戏、牛戏的精化逐步发展起来的。但由于时间不长,还没有定型,也没有一个专业采茶剧团,它的传统剧本,大约十多个,如:“张三过年”“剃头二借妻”、“童子上京考试”、“亚兰卖猪”、“傻子卖布”,“傻子拜寿”、“倒乱鸳鸯”、“好好一对妻”、“淑女寻夫”、“浪荡汉娶妻”、“盲佬闹店”、“一枝花”、“杀狗劝夫”、“公爹送女”、“寻亲”、“撑船”、“卖杂货”、“插田割禾”、“横文柴遇到无天装”、“烟鬼扫街”、“四戒”等。这些剧目均是口头传唱,没有文字剧本,各地老艺人可根据当地当时情况,不断修改加工演出。因此,同剧名的戏,其情节也不完全相同,至于何时何地由何人创作,更难弄清楚了。

这些剧目的内容,除“杀狗劝夫”一戏,可能来自传统戏曲外,其余剧目,均来自民间故事和传说。其特点是民间三小戏,并以家庭伦理故事为主,最大脚色也只是个县官而已。体材是以喜剧和闹剧为主,情节较旨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剧本结构比较完整,故为群众喜爱。除“杀狗劝夫”、“一枝花”、“倒乱鸳鸯”、“傻子卖布”外,也有一些有情节、有人物的节目,如“公爹送女”、“撑船”、“卖杂货”、“插田割禾”等,情节虽较简单,但是语言生动,感情逼真,引人入胜。

传统采戏音乐唱腔比较简单,桂南采茶虽有二百多个曲牌的唱腔,却没有很好运用,有些戏从头到尾只唱个“四平脸”,变化不大,发展不多。尽管概括性强、容量大,可以一曲多用,但缺乏戏剧音乐个性。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各地的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贯彻党的“双百方针”,挖掘整理采茶戏,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试验革新工作,配合各个时期中心任务,编演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新采茶戏,如“农具改革第一天”、“借衣”、“绿珠”、“妈妈你错了”、“支农箱”,“泥巴姑娘”,并整理改编一些传统剧目,如“倒乱鸳鸯”、“一枝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在表演程式和唱腔改革上,均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历史解密战史风云野史秘闻风云人物文史百科

历史揭秘:三国中最争议的将领是谁?

三国有很多有意思的人,也有很多颇受争议的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三国中最受争议的是谁?三国中,号称万人敌除关羽外,还有...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