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bet365365体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常德花鼓戏

来源:讲历史2016-10-09 20:41:24责编:桂婷人气:
字号:小号|大号
【内容导读】常德花鼓戏,是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湖南地方小戏剧种。流行于沅水、澧水流域以及湘北鄂南毗邻地区如常德全区、益阳、湘西、怀化的部分城镇,湖北南部的公安、石首、松滋、长…

常德花鼓戏,是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湖南地方小戏剧种。流行于沅水、澧水流域以及湘北鄂南毗邻地区如常德全区、益阳、湘西、怀化的部分城镇,湖北南部的公安、石首、松滋、长阳、五峰、鹤峰等地。

在常德花鼓戏流行最盛的常德地区,古为三苗、南蛮之地,自古巫风昌盛。三闾大夫屈原曾在这一带改陋词,附巫音,作《九歌》之曲。民间巫傩之风,绵延不绝。明中叶以来,常德一带民间歌舞活跃,蕴含楚文化的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为常德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艺术土壤。

据记载,清代道光初年,常德花鼓戏已有了上演夜戏的戏班。1983年春,从常德石门县唐代建筑夹山寺戏残碑中,发现了记载清代中叶常德花鼓戏活动的可靠记载。常德、桃源、汉寿一带俗称为“灯戏”和“喀喀戏”,津市、澧县、临澧一带叫“花鼓戏”,石门、慈利、大庸叫“杨花柳”、“柳子戏”或“下河戏”。本世纪50年代初,演出该剧种的一些专业剧团曾一度命名为“楚剧团”,不久,复称“花鼓戏剧团”。该剧种也正式定名为常德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的演出历史较长。早在清嘉庆年间,常德府各地新春灯节时,便已有了“采茶灯曲”的演唱活动。最初演出的多为以小丑、小旦为主角的“二小戏”,和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角的“三小戏”剧目。如石门的《瞧相》、桃源的《捡菌子》、常德的《圆脚盆》等保持了载歌载舞的地方花鼓风格,简单的剧情中,常夹演“盘花”、“采茶”、“望乡”等灯杂曲。石门、汉寿等地多伴随舞狮班子和玩龙班子;桃源、澧县又常在还傩愿中演出,故称愿戏。常德花鼓戏的声腔,最初是打锣腔。在演唱形式上,是“一唱众和,不托管弦,锣鼓帮腔。”最初的演出形式,是丑角、旦角唱着打锣腔和小调,进行载歌载舞的简单的故事表演。四川传入的梁山调,与当地的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戏曲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常德花鼓特色的声腔正宫调,并以基曲调的可塑性和大筒振腔保调的功能,逐渐替换了打锣腔,声腔内含的板式变化和情绪表现上的潜力,随同大本戏的上演而得到充分发挥;大型剧目也随同声腔的成熟而在常德花鼓戏中盛行。一些大型剧目,如《刘海戏蟾》、《黄金塔》、《杀狗寻夫》等,经常出现在常德花鼓戏的演出中。音乐表现手段不断丰富,表演程式逐步完善。常德花鼓戏逐渐从丑旦歌舞演唱型的生活小戏,成为了一种行当较齐、声腔较丰富的完整、定型的戏曲形式。

常德花鼓戏的戏班组成,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以巫师坛门结班,此类戏班多集中在澧水流域及沅水的桃源县。二是以行箱本家结班,多在常德、汉寿一带。三是以师承关系组合,这类戏班各地均有,而且一般在艺术上较有规模。清代中叶以后,官府视花鼓戏为淫戏,常被禁演。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少常德花鼓戏艺人与常德汉戏、荆河戏艺人搭班演出,组成了不少亦花亦汉,亦花亦荆的半台班。这种状况延续的时间不短,对常德花鼓戏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如:丰富了演出剧目,完善和规范了舞台表现手段等。

常德官话是常德花鼓戏的主要舞台语言,但由于其植根于广大农村,除“半台班”受汉戏影响而较注重舞台语言的规范外,一般乡班多间杂当地方言土话。这种语言差异及各地不同的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的渗透,尤其是地方大戏剧目的不同影响,使常德花鼓戏在剧目、唱腔等方面,较明显地形成了沅水与澧水两种不同的“路子”。

流行于沅水流域的常德花鼓戏,受汉戏影响较大,演出大本戏和“条纲戏”比较多,占全部剧目的三分之一以上。多为半台班,并且多冠以汉戏班名。班社的流动性不大,与澧水社班交流很少。由于多演大本戏,表演与唱腔逐渐规范,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出现过一批有成就的艺人。流行于澧水流域的常德花鼓戏,由于其主要声腔“正宫调”的风格不同,而有[上河调]和[下河调]之分。以慈利、石门为界,澧水下游各地的正宫调称[下河调],音乐结构与风格同沅水一带的正宫调基本相似。澧水上游一带的正宫调称[上河调],当地人又称[柳子腔]。慈利、石门则介乎二者之间。澧水流域的常德花鼓戏极少花鼓高腔戏,条纲戏和连台本戏亦不见。

常德花鼓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演出剧目。据不完全统计,传统剧目大约有120余个,其中条纲戏和连台本戏约50个,大本戏35个,其余为中、小型剧目。新中国成立之后,常德花鼓戏移植和改编创作了大量的演出剧目。仅常德县花鼓戏剧团一家,从1952年至1986年,共移植演出了各种古装戏54个,现代戏31个;创作改编了现代戏和古装戏15个,有些剧目,如《嘻队长》、《尤二姐之死》等,在省内、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常德花鼓戏的表演,生活气息特别浓郁。一些剧目在表演程式上注重日常生活和劳动的模拟,形成了朴实细腻的风格,如《唐二试妻》中的小旦纺纱的九个程序,《南庆犁田》中小丑赶牛下田的表演,《蓝桥会》中旦角汲水等动作,极为细腻、真实。常德花鼓戏的主要声腔正宫调,具有表现力强,音调淳朴,结构简单,口语化,易学易记等艺术特色。它在演唱上的最大特点是,除丑角外,每句句尾匀用假嗓翻高八度,在音程、音域、音色上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常德花鼓戏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一批专业剧团相继成立,培养常德花鼓戏艺术家的各类培训也不断举行。在日常演出和各种会演、调演中,一批优秀的剧目脱颖而出。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各地农村的民间职业剧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呈现了繁荣的兴盛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常德花鼓戏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尤二姐之死》、《黄金塔》等剧的录音,《嘻队长》晋京演出,获得好评。政府主管部门还专门组织了常德花鼓戏教学、录相演出,对该剧种的艺术资料进行挖掘整理、研究,推动了常德花鼓戏艺术的进步与发展。

历史解密战史风云野史秘闻风云人物文史百科

历史揭秘:三国中最争议的将领是谁?

三国有很多有意思的人,也有很多颇受争议的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三国中最受争议的是谁?三国中,号称万人敌除关羽外,还有...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