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迎来端午佳节。民俗专家说,在古代,五月俗称“恶月”、“毒月”,五日又称“恶日”、“毒日”。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这是人们最忌讳的。因此,这个节日最早一直是作为祛除病疫、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节日流传下来的。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端午在古时被认为是毒日和恶日,因此,旧时过端午节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形成了插蒲草、艾叶,喝雄黄酒,拴五色丝线等驱邪避疫的特殊习俗。
艾草、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剑,以艾作鞭,以蒜作锤,又称“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灭病菌、斩妖除魔、驱毒避邪。
王来华表示,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多雨潮湿,毒虫滋生,人最容易生病。因此,古人在端午节悬挂艾草、菖蒲和蒜头的做法并非完全出于盲目崇信,确实可以避毒虫、消病毒、除恶气。
王来华介绍说,雄黄,其色橙红,有解毒杀虫的功效,可治痛疮肿毒,虫蛇咬伤。俗信端午节时有“五毒”之说,所谓“五毒”,指的是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民间认为,饮了雄黄酒便可以杀“五毒”。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因此,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
五色丝线,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早在东汉应劭著《风俗演义》中就已经记载,把它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疫。因此,每年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上五色丝线。
王来华表示,在今天看来,古人的这些防病防疫措施和方法显得落后和原始,甚至还带有迷信色彩,但它却体现出了古人驱邪禳灾的美好心愿。
八大胡同作为北京历史上最有名的风月场所,与秦淮河一样被世人所关注,那里有着黑暗的罪恶,也有着美丽的传说。而今日的八大胡同...详情>>
北洋军一开始也不是各路军阀混战的局面,在近代史上也曾经是一个庞大的军事组织。但是这支本来应该是朝廷的军队却被袁世凯变成了...详情>>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的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我们知道的章太炎是一个国学大师,但是也有大多数的人觉得他是一个疯子还是一个邋遢的...详情>>
古代的公主虽然金枝玉叶,衣食无忧,但是在婚姻上不太顺利。毕竟有点骨气的男人都不想娶公主,成为驸马像妻子卑躬屈膝。因此,造...详情>>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一,和另一位代表王维被称为“王孟”。孟浩然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