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最为璀璨的一个朝代之一,这期间,唐朝的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是诗歌方面,先后涌出了许多著名的诗人。据考证,在唐朝290年间竟然出现了207位女诗人。其中,李冶、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尤其出彩,被后人誉为唐大四大女诗人。
唐大四大女诗人中,李冶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诗人。晚年被召入宫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之。李冶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薛涛,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唐代女诗人。与韦皋,元稹有过恋情,恋爱期间,薛涛自己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鱼玄机,与著名文学家温庭筠为忘年交,唱和甚多。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鱼玄机性聪慧,有才思,好读书,尤工诗;刘采春,伶工周季崇的妻子。她擅长参军戏,又会唱歌,深受元稹的赏识,说她“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
堪比卓文君的才女
薛涛的父亲薛郧在朝廷当官,学识渊博,把这个唯一的女儿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就教她读书、写诗。
薛涛八岁那年,薛郧在庭院里的梧桐树下歇凉,他忽有所悟,吟诵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头都没抬,随口续上了父亲薛勋的诗:“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那一年,薛涛不过八九岁。她天分很高,让父亲又喜又忧。
薛郧为人正直,敢于说话,结果得罪了当朝权贵而被贬谪四川,一家人跋山涉水,从繁华的京城搬到了遥远的成都。没过几年,他又因为出使南诏沾染了瘴疠而命丧黄泉。那时薛涛年仅14岁。母女俩的生活立刻陷入困境。薛涛不得已,凭借“容姿既丽”和“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在16岁加入乐籍,成了一名营妓。
那时的官员们往往都是科举出身,文化素质不低,要让他们看得上眼,不仅需要美貌,更需要才艺、辞令和见识,而这正是薛涛的长项。身在娱乐场中,使得她与当时许多著名诗人都有来往,在这份名单中不乏像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诗坛领袖。薛涛作诗500多首,然而这些诗歌大多散失,流传至今仅存90余首,十分令人惋惜。
大帅府里的女校书
贞元元年(785年),中书令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一次酒宴中,韦皋让薛涛即席赋诗,薛涛神态从容地拿过纸笔,提笔而就《谒巫山庙》,诗中写道:“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韦皋看罢,拍案叫绝。这首诗完全不像出自一个小女子之手。
一首诗就让薛涛声名鹊起,从此帅府中每有盛宴,薛涛成为侍宴的不二人选,很快成了韦皋身边的红人。
随着接触的增多,韦皋就让她参与一些案牍工作。这些事对于薛涛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她写起公文来不但富于文采,而且细致认真,很少出错。韦皋仍然感觉大材小用,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要向朝廷打报告,为薛涛申请作“校书郎”(一说为武元衡所奏)。“校书郎”的主要工作是公文撰写和典校藏书,虽然官阶仅为从九品,但这项工作的门槛却很高,按规定,只有进士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担当此职,大诗人白居易、王昌龄、李商隐、杜牧等都是从这个职位上做起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一个女子担任过“校书郎”。
薛涛红得发紫,不免有些恃宠而骄。前来四川的官员为了求见韦皋,多走薛涛的后门,纷纷给她送礼行贿,而薛涛“性亦狂逸”,你敢送我就敢收。不过她并不爱钱,收下之后一文不留,全部上交。虽然如此,她闹出的动静还是太大了,这让韦皋十分不满,一怒之下,下令将她发配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以示惩罚。
松州地处西南边陲,人烟稀少,兵荒马乱,走在如此荒凉的路上,薛涛内心非常恐惧。用诗记录下自己的感受:“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始知。却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她开始后悔自己的轻率与张扬,于是将那种感触诉诸笔端,写下了动人的《十离诗》。
《十离诗》送到了韦皋手上,他的心一下子就软了,于是一纸命令,又将薛涛召回了成都。这次磨难,让薛涛看清了自己,归来不久,她就脱去了乐籍,成为了一个自由身,寓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院子里种满了枇杷花。那一年,她20岁。
一场轰轰烈烈的姐弟恋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当时正如日中天的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地方。他久闻薛涛的芳名,所以到蜀地后,特地约她在梓州相见。与元稹一见面,就被这位年仅31岁的年轻诗人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才情所吸引。
薛涛的爱情之火一经燃烧,就极为炽烈。尽管她已经步入中年,但那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激情告诉她,这个男人就是她梦寐以求的人,于是她便不顾一切,如同飞蛾扑火般将自己投身于爱的烈焰中。第二天,她满怀真情地写下了《池上双鸟》,完全一副柔情万种的小女子神态。
迟来的爱情让薛涛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两个人流连在锦江边上,相伴于蜀山青川。那段时光,是薛涛一生最快活的日子。然而幸福总是最为短暂,这年7月,元稹调离川地,任职洛阳,细算起来,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不过3个月而已。
分别已不可避免,薛涛十分无奈。令她欣慰的是,很快她就收到了元稹寄来的书信,同样寄托着一份深情。劳燕分飞,两情远隔,此时能够寄托她相思之情的,唯有一首首诗了。薛涛迷上了写诗的信笺。她喜欢写四言绝句,律诗也常常只写八句,因此经常嫌平时写诗的纸幅太大。于是她对当地造纸的工艺加以改造,将纸染成桃红色,裁成精巧窄笺,特别适合书写情书,人称薛涛笺。
可惜,元稹是个用智,而不是用心去谈恋爱的人。才子多情也花心,但薛涛对他的思念还是刻骨铭心。她朝思暮想,满怀的幽怨与渴盼,汇聚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春望词》。
一袭道袍了余生
元稹没有回来,有着自己的理由。两人年龄悬殊过大,31岁正是男人的风华岁月,而薛涛即便风韵绰约,毕竟大了11岁。另外更重要的是,薛涛乐籍出身,相当于一个风尘女子,对元稹的仕途只有负作用,没有正能量。对于这些,薛涛也能想明白,并不后悔,很坦然,没有一般小女子那种一失恋便寻死觅活的做派。
只是,从此她脱下了极为喜爱的红裙,换上了一袭灰色的道袍,她的人生从炽烈走向了淡然,浣花溪旁仍然车马喧嚣,人来人往,但她的内心却坚守着一方净地。
人生垂暮,薛涛逐渐厌倦了世间的繁华与喧嚣。她离开了浣花溪,移居到碧鸡坊(今成都金丝街附近),筑起了一座吟诗楼,独自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大和六年(832年)夏,薛涛安详地闭上了双眼。第二年,曾任宰相的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墓碑上写着“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
“韦令孔雀”
韦皋镇蜀之初(贞元元年、公元七八五年),南越献孔雀一只,皋依涛意,于使宅开池设笼以栖之。至大和五年(公元八三一年)秋,孔雀死。次年夏,涛亦卒。一些诗词中提到的“韦令孔雀”也就是指的这段史话。
薛涛字
薛涛字无女子气,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少加以学,亦卫夫人之流也。
薛涛笺
薛涛自贞元初被罚赴边回,即退隐于成都西郊之浣花溪甚久。浣花之人多业造纸,但篇幅较大,不便写作小诗,她在成都浣花溪采用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汁,制成深红色精美的小彩笺,后世流行之红色小八行纸,薛涛笺也。多用于写情诗情书,表达爱慕思念之意,在当时及后世极为流传。
父亲薛郧,在朝廷当官,属于仕宦家庭。后薛郧因直言敢谏,得罪了当朝权贵而被贬谪四川。
薛涛的诗,有如世所传诵的《送友人》 、《题竹郎庙》、《池上双鸟》等篇,以清词丽句见长,还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关怀现实的作品。在封建时代妇女,特别是象她这一类型妇女中,是不可多得的。她曾到过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诗,其第一首说:“闻说边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对防守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
薛涛因事惹怒元稹,被疏远,做《十离》诗呈上,情意感人,遂复受宠,后世流传甚广。《鹦鹉离笼》:“陇西独自一孤身,飞去飞来上锦茵。都缘出语无方便,不得笼中再唤人。”《燕离巢》:“出入朱门未忍抛,主人常爱语交交。衔泥秽污珊瑚枕,不得梁间更垒巢。”《鱼离池》:“跳跃深池四五秋,常摇朱尾弄银钩。无端摆断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游。仅就离别而言,薛涛的构思算得上新巧,着眼的都是身边事物,不惊不奇,写诗最难得的就在于能把身边寻常事物写得曲折动人。
薛涛于十六妙龄堕入乐籍,凭借过人的才华,薛涛与蜀中最著名的才女卓文君比肩。后人又把她与李冶、鱼玄机、刘采春相并列,称为“唐朝四大女诗人”。
薛涛井旧名玉女津,乃因井傍锦江,源出江泉,又经砂滤过耳。传涛造笺系自此井取水,无考。然明藩确取此井之水造纸,且以上贡。康熙三年(公元一六六四年)三月,冀应熊始书薛涛井三字,立石碑于井傍。嘉庆十九年(公元一八一四年),四川总督常明奉敕建雷祖庙于井左,布政使方积与王启锟等,因建吟诗楼、浣花亭于井右。
薛涛酒
居人汲井为酒,名薛涛酒,甚美。
薛涛墓
薛涛墓位于成都望江楼公园西北角的竹林深处。旁栽种了桃花、翠竹,以示纪念这位杰出的女诗人。其墓的立意布局,根据我国儒家思想和道家学说,认为天圆地方,设计以墙界为方以墓为圆,寓意女诗人在天地中安息,永为世人凭吊。
鱼玄机,唐代女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名鱼幼微(一说幼微为其字),字蕙兰。咸通(唐懿宗年号,公元860—874年)初嫁于李亿为妾,后被弃。公元866年(咸通七年),出家为咸宜观女道士,改名鱼玄机。
鱼玄机姿色倾国,天性聪慧,才思敏捷,好读书,喜属文。约十岁,与著名诗人、词人温庭筠相识,并吟诗作对。她出家后,对李亿却还一往情深,写下许多怀念他的诗。鱼玄机孤零一身,她无可奈何地发出“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的痛苦而又绝望的心声。据记载,后因打死婢女绿翘,为京兆尹温璋判杀。
鱼玄机生平不见正史。尽管鱼玄机名传千古,但因其非官宦显要,正史官文终不能留下片纸只字,其生平传记资料散见于晚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等书。另外《太平广记》、《南部新书》、《直斋书录解题》和《全唐诗》等书中还存留有相关的断章短句。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志对鱼玄机之记载资料均甚少,故于其之研究多在其诗。其作品有《鱼玄机集》一卷,诗作现存有五十首之多,《全唐诗》有收录。
一岁。844年(唐会昌四年)出生于鄠杜,起名鱼幼微。
约五岁。约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迁下邽就学。
约十岁。约854年(唐宣宗大中八年)返回鄠杜,与温庭筠相识。鱼幼微作《卖残牡丹》,温庭筠作《题鄠杜郊居》、《春尽与友人入裴氏林探渔竿》。
约十一岁。约855年(宣宗大中九年)据《因话录》载“大中九年沈询侍郎以中书舍人知举”。唐赵璘撰《因话录》卷六《云溪友议》卷八载:“潞州沈尚书询,宣宗九载主春闱。”知沈询在这年主持科考。又据《唐摭言》卷十三:“北山沈侍郎(询)主文年,特召温飞卿于帘前试之。”温庭筠落第上千言出任方山尉。鱼幼微作《早秋》,温庭筠作《早秋山居》相和。
十四岁。858年(大中十二年)春李亿状元及第,崇真观题诗,与李亿相识,在温庭筠的撮合中,嫁之。时李亿已有正妻。
十四岁。858年(大中十二年)冬温庭筠作《晚坐寄友人》,鱼幼微作《冬夜寄温飞卿》相和。
十五岁。859年(大中十三年)秋,鱼幼微作《感怀寄人》,庭筠以《鄠郊别墅寄所知》相和。幼微再作《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赠邻女》相赠。
十五岁。859年(大中十三年)冬,前往江陵。在路上作《春情寄子安》。
十六岁。860年(咸通元年春)寻亲江陵,作《光威裒姊妹三人少孤而始妍乃有是作精粹难俦虽谢家联雪何以加之有客自京师来者示予因次其韵》。该年秋作《江陵愁望寄子安》、《隔汉江寄子安》、《次韵西邻新居兼乞酒》、《寄子安》、《酬李学士寄簟》。又作《寄飞卿》求助,温庭筠寄《初秋寄友人》,鱼幼微作《和友人次韵》相和。九月九日重阳日在荆州,等侯温庭筠作《重阳阻雨》、《期友人阻雨不至》。
十七岁。861年(咸通二年)春作《赋得江边柳》(一作《临江树》)、《情书寄李子安》(一作《书情寄李子安》)、《暮春有感寄友人》。
十七岁。861年(咸通二年)秋,幼微决定东游。温庭筠作《送人东游》,幼微作《送别》相和。船行长江作《江行》、《过鄂州(今武昌)》。在武昌上岸作《遣怀》、《夏日山居》、《题隐雾亭》、《寄国香》。温庭筠作《寄山中友人》,鱼幼微作《和人次韵》相和,温庭筠作《寄山中人》再和。寻亲不成,幼微入道作《访赵炼师不遇》、《寄题炼师》、《题任处士创资福寺》。
十八岁。862年(咸通三年)春,幼微返回长安,作《暮春即事》。此时先后收到温庭筠所寄《渚宫晚春寄秦地友人》,《西江贻钓叟骞生》(一作《西江寄友人骞生》)。遂作《和友人次韵》。
十九岁。863年(咸通四年)在昭义节度府任职。
二十二岁。866年(咸通七年)在咸宜观出家,改名鱼玄机。
二十三岁。867年(咸通八年)辞职回长安作《酬李郢夏日钓鱼回见示》。秋天,适逢李亿来长安,作《左名场自泽州至京使人传语》、《迎李近仁员外》。
二十四岁。868年(咸通九年)春,委托温庭筠送李亿回府,温作《送李亿东归》。在咸宜观中作《和新及第悼亡诗二首》,温庭筠作《和友人悼亡》(一作《丧歌姬》)相和。又作《代人悼亡》,温庭筠作《和友人伤歌姬》相和。继而因妒杀女婢绿翘被捕入狱作《狱中作》。获救出狱后,改名虞有贤或鱼又玄。
二十五岁。869年(咸通十年)初春,鱼玄机作《送卧云道士》。
二十七岁。871年(咸通十二年),被处死。
西京咸宜观女道士鱼玄机,字幼微,长安倡家女也。色既倾国,思乃入神。
喜读书属文,尤致意于一吟一咏。破瓜之岁,志慕清虚。咸通初,遂从冠帔于咸宜,而风月赏玩之佳句,往往播于士林。然蕙兰弱质,不能自持,复为豪侠所调,乃从游处焉。于是风流之士争修饰以求狎,或载酒诣之者,必鸣琴赋诗,间以谑浪,懵学辈自视缺然。其诗有“绮陌春望远,瑶徽秋兴多”,又“殷勤不得语,红泪一双流”,又“焚香登玉坛,端简礼金阙”,又云:“多情自郁争因梦,仙貌长芳又胜花。”此数联为绝矣。一女僮曰绿翘,亦明慧有色。忽一日,机为邻院所邀,将行,诫翘曰:“吾出,若有客,但云在某处。”机为女伴所留,迨暮方归院。绿翘迎门曰:“适某客来,知练师不在,不舍辔而去矣。”客乃机素相暱者,意翘与之私。及夜,张灯扃户,乃命翘入卧内讯之。翘曰:“自执中盥数年,实自检御,令有似是之过,致忤尊意。且某客至款扉,翘隔阖报云:‘练师不在。’客无言策马而去。若云情爱,不蓄于胸襟有年矣,幸练师无疑。”机愈怒,裸而笞百数,但言无之。既委顿,请杯水酹地曰:“练师欲求三清长生之道,而未能忘解佩荐枕之欢,反以沈猜,厚诬贞正,翘今必毙于毒手矣,无天则无所诉,若有,谁能抑我强魂?誓不蠢蠢于冥冥之中,纵尔淫佚。”言讫,绝于地。机恐,乃坎后庭瘗之,自谓人无知者,时咸通戊子春正月也。有问翘者,则曰:“春雨霁逃矣。”客有宴于机室者,因溲于后庭,当瘗上,见青蝇数十集于地,驱去复来,详视之,如有血痕且腥。客既出,窃语其仆。仆归,复语其兄。其兄为府街卒,尝求全于机,机不顾,卒深衔之。闻此,遽至观门觇伺,见偶语者,乃讶不睹绿翘之出入。街卒复呼数卒,携锸具,突入玄机院发之,而绿翘貌如生。卒遂录玄机京兆,府吏诘之辞伏,而朝士多为言者。府乃表列上,至秋竟戮之。在狱中亦有诗曰:“明月照幽隙,清风开短襟。”此其美者也。玄机,长安人,女道士也。性聪慧,好读书,尤工韵调,情致繁缛。咸通中及笄,为李亿补阙侍宠。夫人妒,不能容,亿遣隶咸宜观披戴。有怨李诗云:“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与李郢端公同巷,居止接近,诗简往反。复与温庭筠交游,有相寄篇什。尝登崇真观南楼,睹新进士题名,赋诗曰:“云峰满目放春情,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观其志意激切,使为一男子,必有用之才,作者颇赏怜之。时京师诸宫宇女郎,皆清俊济楚,簪星曳月,惟以吟咏自遣,玄机杰出,多见酬酢云。有诗集一卷,今传。
北图所存宋本《唐女郎鱼玄机诗》,乃宋陈起陈解元书籍铺所刻,卷尾镌有“临安府棚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印”。此本,明代曾先后为朱承爵、项元汴等藏书家收藏。至1803年(清嘉庆八年),又为大藏书家黄丕烈所得。1916年(民国五年),又落入袁克文之手。其后散出,为北图收藏,终成国家藏书。
鱼玄机现存主要诗作:
《赋得江边柳》
《赠邻女》(《寄李亿员外》)
《江陵愁望有寄》(《江陵愁望寄子安》)
《寄国香》
《寄题炼师》
《寄刘尚书》
《浣纱庙》
《卖残牡丹》
《酬李学士寄簟》
《情书(一作书情)寄李子安》
《闺怨》
《春情寄子安》
《打毬作》
《暮春有感寄友人》
《冬夜寄温飞卿》
《酬李郢夏日钓鱼回见示》
《次韵西邻新居兼乞酒》
《和友人次韵》
《和新及第悼亡诗二首》
《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
《愁思》
《秋怨》
《江行》
《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
《题任处士创资福寺》
《题隐雾亭》
《重阳阻雨》
《早秋》
《感怀寄人》
《期友人阻雨不至》
《访赵炼师不遇》
《遣怀》
《寄飞卿》
《过鄂州》
《夏日山居》
《暮春即事》
《代人悼亡》《和人》
《隔汉江寄子安》
《寓言》
《寄子安》
《送别》
《迎李近仁员外》
《送别》
《左名场自泽州至京使人传语》
《和人次韵》
《光威裒姊妹三人少孤而始妍乃有是作精粹难俦虽谢家联雪何以加之有客自京师来者示予因次其韵》
《折杨柳》
《狱中作》
通俗文化中,鱼玄机也是一个比较热门的题材。有颇多出版或未出版的网络小说以鱼玄机故事为蓝本,比如向哲著《新鱼玄机传奇》,薇在旦夕著《我与你说鱼玄机》,夏雨rain著《觉今是而昨非》,玻璃唇著《爱如鲜血流千年》,吴蔚著《鱼玄机》,莲香小荷著《烟姿柳:才女鱼玄机》,王小波著《寻找无双》等等。
至二十世纪,鱼玄机引起许多学者关注,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研究文章有许袆之《女诗人鱼玄机》、谭正璧之《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鱼玄机》、卢楚娉之《女冠诗人鱼玄机》等,及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更有缪军之《试论晚唐女诗人鱼玄机及其诗作》、曾志援之《试评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诗》、王中华之《敢于乱礼法的女性——谈鱼玄机的诗》、艾芹之《鱼玄机的女性意识及其爱情》、张乘健之《感怀鱼玄机》、苏者聪之《论唐代女诗人鱼玄机》、曲文军之《女诗人鱼玄机考证三题》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还出版了彭志宪等编著的《唐代诗人鱼玄机诗编年译注》。
关于鱼玄机的罪案,温州大学张乘健教授认为,《三水小牍》关于鱼玄机“妒杀”绿翘的故事有编造的痕迹。理由有二:一、绿翘已死,她死前和鱼玄机说的话来源不可靠;二、绿翘作为鱼玄机的女僮,年龄顶多不过十几岁,而说的话义正词严,全然不像天真烂漫的稚龄女孩子的口气。这些话未见得是皇甫枚所编造,很可能就出自京兆府刀笔吏对鱼玄机罪案的陈述;而绿翘斥鱼玄机“淫佚”,简直就是京兆府尹对鱼玄机严正的判词。张乘健认为,绿翘事件必定有复杂的背景,里面隐藏着隐秘的委曲和细节;所谓鱼玄机“妒杀”案是亘古之谜,也是千古奇冤。
关于对鱼玄机的评价,明代文学家钟惺在《名媛诗归》称“绝句如此奥思,非真正有才情人,未能刻划得出,即刻划得出,而音响不能爽亮……此其道在浅深隐显之间,尤须带有秀气耳。”现代作家施蛰存说:鱼玄机诗一卷,四十九首,还有一个南宋刻本……她的诗以五、七言律诗为多,功力在薛涛之上与李冶不相上下。
李冶李冶容貌俊美,天赋极高,从小就显露诗才,六岁那年,曾写下一首咏蔷薇诗:“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架却”,谐音“嫁却”。 她父亲认为此诗不祥:小小年纪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绪乱,长大后恐为失行妇人。而这也不幸被他父亲言中(原文:季兰五六岁时,其父抱于庭,令咏蔷薇云云。父恚曰:“必失行妇也。”后竟如其言)。
长大后出家为女道士的她依然神情潇洒,专心翰墨,生性浪漫,爱作雅谑,加及她又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超然物外的知名作家陆羽和释皎然均同她意甚相得,著名诗人刘长卿也与她有密切联系。她还与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人情意非常投合。她的《寄朱放》、《送阎二十六赴剡县》等诗一扫从来女性作家的羞涩之态,坦然男女社交,在其后千年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唐朝天宝年间,唐玄宗闻知她的诗才,特地召见她赴京入宫,那时,她已进入暮年,正栖身著名的花都广陵。接旨后,只得应命北上。她有七律《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其详词意,不类冶作”,似乎缺乏根据。
李冶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刘长卿对她的诗极其赞赏,称她为“女中诗豪”。高仲武评论说:“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形器既雄,诗意亦荡。自鲍照以下,罕有其伦。”又说她“上比班姬(婕妤)则不足,下比韩英(兰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妪。”
她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一起,被人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六首。清人汪如藻在修编《四库全书》时进献给乾隆皇帝的藏书中也有《薛涛李冶诗集》二卷。
《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赏析:
“至近至远东西 ”,写的是一个浅显而至真的道理。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位,地球上除南北极,任何地点都具有这两个方向。两个物体如果不是南北走向就必然有东西区别。所以“东西”说近就近,可以间隔为零 ,“至近”之谓也。如果东西向的两个物体方向相反,甚至无穷远 ,仍不外乎一东一西 ,可见“ 东西”说远也远,乃至“至远”。这“至近至远”统一于“东西”,是常识,却具有深刻的辩证法。
“至深至浅清溪”,清溪不比江河湖海,“浅”是实情,是其所以为溪的特征之一。同时,水流缓慢近于清池的溪流,可以倒映云鸟、涵泳星月,形成上下天光,令人莫测浅深,因此也可以说是深的。如果说前一句讲的是事物的远近相对性道理,这一句所说的就是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属于辩证法的不同范畴。同时这一句在道理上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世态人情。总此两句对全诗结穴的末句都具有兴的意味。
《明月夜留别》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相思怨》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感兴》
朝云暮雨镇相随,去雁来人有返期。玉枕只知长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
仰看明月翻含意,俯眄(miǎn)流波欲寄词。却忆初闻凤楼曲,教人寂寞复相思。
《春闺怨》
百尺井栏上,数株桃已红。 念君辽海北,抛妾宋家东。
《送阎二十六赴剡县》
流水阊(chāng)门外,孤舟日复西。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
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
《寄朱放》
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
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寄校书七兄》
无事乌程县,差池岁月余。不知芸阁吏,寂寞竟如何?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
《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峰。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谩相逢。
《句_经时未架却》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已看云鬟(huán)散,更念木枯荣。(《卧病》)
鞞鼓喧行选,旌旗拂座隅。(《陷贼寄故人》)
不睹河阳一县花,空见青山三两点。(《寄房明府》)
注: 以上俱见《吟窗杂录》
刘采春,中唐时期江南女艺人。生卒年不详,淮甸(今江苏淮安、淮阴一带)人,一作越州(今浙江绍兴市)人,伶工周季崇之妻。她既擅长参军戏,又会唱歌。
元稹任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时(820年—829年),她随丈夫周季崇等从淮甸来到越州,深受元稹的赏识。元稹《赠刘采春》诗说她“选词能唱《望夫歌》”。《望夫歌》即《啰唝曲》,《全唐诗》录存六首。
说起刘采春,就能想到邓丽君。在唐代,刘采春以靡靡之音,红遍江南。彼时吴越一带,只要刘采春的《曲》响起,“闺妇、行人莫不涟泣”,可见其流行程度。犹如80年代的邓丽君,大街小巷只要《甜蜜蜜》响起,就有人跟着哼唱。
刘采春,越州人。她的丈夫周季崇和夫兄周季南都是有名的伶人,擅长参军戏。参军戏是唐代盛行的一种滑稽戏,有点类似于今日的相声,最开始由两人搭档,一人揶揄戏耍另一人,如一个逗哏,一个捧哏。后来演变成多人合演,也有了女演员的参与。刘采春三人组成一个家庭戏班,四处走穴。
除善弄参军戏外,刘采春歌唱得尤其好。据说她有夜莺般的嗓子,“歌声彻云”,或许果真绕梁三日而不绝。《曲》是她的代表歌曲,“”相当于“来罗”,有盼望远行人回来之意,可见是抒发离愁的感伤之歌。《全唐诗》收录了6首《曲》。“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这《曲》又名《望夫歌》,所以元稹在《赠刘采春》一诗中说她,“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只可惜这歌声无法流传下来。
如果和邓丽君的歌做比较的话,那《曲》应该相当于《何日君再来》、《江水悠悠泪长留》或是《三年》等。“想得我肠儿寸断,望得我眼儿欲穿。好容易盼到了你回来,算算已三年。想不到才相见,别离又在明天”,从邓丽君甜丝丝又凄切切的歌声中,或许能想象出几分刘采春那哀怨的悲歌。
不难想见,刘采春和邓丽君一样,以女性歌迷居多,尤其以闺妇为最。那时,刘采春几乎已成为商人妇——那些有钱有闲但空虚度日的太太们的心声代言人。据说当时,商人妇的婚姻生活,已成了一个恼人的社会问题。大批商人长期在外不归,大量夫妻异地分居,怨妇成群,生活不和谐,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刘采春的《曲》有120首,足见其广阔的市场需求。在没有录音技术的唐代,靠着一场又一场的演出,红透大半个中国实属不易。其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而且,刘采春并不是仅有歌喉和美貌的歌星,她还是词曲全能的创作型歌手。“唐人朝成一诗,夕付管弦”,在《全唐诗》中,6首曲皆归刘采春。不过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不是她的诗作,而是她把当时才子们的诗词拿来配曲,然后歌唱。杜秋娘的《金缕衣》也存在此争议。这种争议,难免有男学者对女性不看好、不平等对待、不信任不尊重的嫌疑。有些男人只要一看到女人写诗,而且还写出了流传甚广的诗,就忍不住要怀疑,忍不住要揣测背后是不是另有一位男诗人的存在。尽管他们最后也找不出那位男诗人是谁,但他们还是要找出各种理由来怀疑。比如写《诗薮》的胡应麟觉得刘采春的几首诗“非晚唐调”,就否定了她的作者身份。但无论如何,后人还是记住了使它们广为流传的那些女人。
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手,刘采春也难免绯闻四起。她在浙东演出时,碰上了大才子元稹。元稹有个风流癖好,喜欢为相好的女人写诗。当年,他和薛涛热恋时,写了一首《寄赠薛涛》 ,后来与刘采春恋爱时,则写了一首《赠刘采春》。这位四处留情的文人,倒是为后人留下了一些不入正史法眼的线索和资料。比如他这样描写刘采春:“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刘采春与元稹的绯闻虽然流传甚广,可这段感情也是无疾而终。
刘采春的结局如何,无从知晓。不过可以想见,她的《曲》已成为那年月的时代之声,感动过、抚慰过很多彼时之人,尤其是伤心的女人。就像当年邓丽君的歌声,当它们在耳边款款响起时,总有人为之动容。
啰唝曲六首(其一、其三、其四)其一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其三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其四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据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述,刘采春是中唐时的一位女伶,擅长演唐代流行的参军戏。元稹曾有一首《赠刘采春》诗,赞美她“言词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徊秀媚多”,“选词能唱《望夫歌》”。《望夫歌》就是《啰唝曲》。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九《乐曲》云:“啰唝犹来罗。”“来罗”有盼望远行人回来之意。据说,“采春一唱是曲,闺妇、行人莫不涟泣”,可见当时此曲歌唱和流行的情况。
《全唐诗》录《啰唝曲》六首,以刘采春为作者,而元稹诗中只说她“能唱”, 《云溪友议》则说“采春所唱一百二十首,皆当代才子所作”,接着举引了她所唱的歌词七首,其中六首五言的与《全唐诗》所录相同,另一首七言的却是贞元年间诗人于鹄的《江南曲》。因此,这《啰唝曲》虽是刘采春所唱,却不一定是她所作。胡应麟《诗薮》指出六首中的“四首,工甚,非晚唐调”,并说:“今系采春,非也。”此曲的作者是谁,不妨存疑,值得
提出的是此曲在佳作如林的唐代诗坛上赢得了诗评家的推重。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钞》中说:“司空曙之‘知有前期在’、金昌绪之‘打起黄莺儿’、……刘采春所歌之‘不喜秦淮水’、盖嘉运所进之‘北斗七星高’,或天真烂漫,或寄意深微,虽使王维、李白为之,未能远过。”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更称此曲为“天下之奇作”。这类当时民间流行的小唱,在文人诗篇之外,确实另有风貌,一帜别树,以浓厚的民间气息,给人以新奇之感。其写作特色是:直叙其事,直表其意,直抒其情,在语言上脱口而出,不事雕琢,在手法上纯用白描,全无烘托,而自饶姿韵,风味可掬,有司空图《诗品》所说的“不取诸邻”、“着手成春”之妙。
“不喜秦淮水”一首,表达的是因长期与夫婿分别而产生的闺思。这本是一个陈旧而常见的题材,但它却于陈中见新,常中见奇,把想入非非的念头、憨态横生的口语写入诗篇,使人读诗如见人。这位少妇在独处空闺、百无聊赖之际,想到夫婿的离去,一会怨水,一会恨船,既说“不喜”,又说“生憎”;想到离别之久,已说“经岁”,再说“经年”,好象是胡思乱想,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但却情真意切,生动地传出了闺中少妇的“天真烂漫”的神态,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所评:“‘不喜’、‘生憎’、‘经岁’、‘经年’,重复可笑,的是儿女子口角。”应当说,把离恨转嫁给水和船的作品并非绝无仅有,例如晁补之在一首《忆少年》词中曾怨“无情画舸”,刘长卿在一首《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诗中也抱怨“江春不肯留行客”,但都不如这首诗之风韵天成,妙语生姿。
元稹
赠刘采春
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
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
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
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
唐代四大女诗人传世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是在当时的当朝来说,她们算是女诗人中的佼佼者,甚至是不亚于李白、杜甫等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