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所说的北洋时期,一般指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至1928年东北易帜,这期间的中国政治,因形式上主要操纵于袁世凯及其后继者之手,亦可称北洋政治。从大的线索而言,这其中经历了承认民国、洪宪帝制、参加一战、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军阀混战、修约运动等节点,每一个节点背后都有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其复杂之处,不仅在于北洋派系内部的争斗,还在于列强势力掺杂其间,各自培养自己的代言人,支持一派、反对一派,甚至有时候亲自出马,干涉北洋政治。
日本在北洋时期欲控制中国的意图是相当明显的,从承认民国到提出“二十一条”要求,都可体现出这种趋势
列强对北洋政治的干预,并非始于1912年1月1日之后,而是早在清末已经开始。列强对北洋政治的干预,很大程度上是晚清时期争夺势力范围和利益的继续,只不过面对了中国内部新的形势。各派政治势力为了达成各自的目的和利益,亦有意寻求列强的帮助。究竟是谁操纵了北洋政治?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事件面前,因利益寻租的关系,并没有绝对的主导者,但具体到某个案例上,总会有起主要作用的几个国家或某派势力的结合。基本上,日本在北洋时期欲控制中国的意图是相当明显的,从承认民国到提出“二十一条”要求,都可体现出这种趋势。而美国则从承认民国开始一直试图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努力,华盛顿会议则直接拆散了英日同盟,使得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后面临着是否被列强承认的问题。1912年1月5日,孙中山发表对外宣言,呼吁“深望吾国得列入公法所认国家团体之内,不徒享有种种之利益与特权,亦且与各国交相提挈”,这是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身份首次正式要求列强的承认。从此民国政府开始了为期近2年之久的寻求列强承认的外交历程。
1912年2月21日,日本外务大臣内田康哉电令驻英、美、俄三国公使,向三国政府提出了关于承认问题的备忘录,就承认的条件征询意见。日本所提条件内容主要有:一、继续尊重外人之一切权益;二、承认偿还以往之外债;三、各国在承认问题上取一致行动。
日本对德宣战后,侵占胶济铁路,攻占青岛。趁列强无暇东顾之际,抛出了企图全面称霸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日本时任驻华公使日置益在得到外相加藤高明的亲手训令后,于1915年1月18日,要求晋见袁世凯。当日下午,袁世凯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日置益。日置益当场宣读了二十一条要求全文,并要求中国全面接受,尽快答复。日本一直企图向各国隐瞒真相,特别是对第五号(如,在中国中央政府,须聘用日本人,充为政治财政军事等各顾问;须聘用多数日本人,以资一面筹划改良中国警察机关;在中国设立中日合办之军械厂聘用日本技师,并采买日本材料)的内容极端要求保密,试图稳定在华有利益的各国,意图取得各国的中立。2月15日,外交总长陆征祥会晤日置益,希望日本方面放弃第五号要求,但日置益予以拒绝。无奈之下,民国政府将“二十一条”全文电告协约各国政府,冀求引起各国注意,向日本施加压力。英、美等国虽然对第五号要求表示关切,但此时各国多有求于日本,愿持观望态度。
经过多次谈判,至1915年4月26日,日本向中国提出最后修正案,作出些微让步。针对日本的修正,中国于5月1日提出修正案,在山东、满蒙杂居、第五号要求等问题上坚持立场。此时,形势已难调和。英国于5月4日照会日本,不希望日本与中国开战,希望日本遵守英日同盟的精神。在国际压力和中国的坚决抵制下,日本最终同意放弃第五号要求,并于5月7日,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限9日午后6时答复。当时的毛泽东得知后,愤而写下四言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5月9日,最终中国接受了日本的最后通牒。
对华采取一致行动是列强在华盛顿会议上达成的共识
五卅惨案后,借助国内激扬的民气,北京政府于1925年6月24日向华盛顿会议与会国递交照会,正式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要求。北京政府在照会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自近年来,中国舆情及外国识者,佥谓为对于中国公道计,为关系各方利害计,亟宜将中外条约重行修正,俾适合于中国现状暨国际公理平允之原则”。
在各国反应之中,英国的态度最为强硬,法国和葡萄牙次之,美国最为宽容,日本相对温和。当时英、美政府分别将自己的建议案转致其他有关各国,探听他国是否赞同己见,由此引出了日本修正关税声明草案后的折衷方案。7月中下旬,日、英、美政府先后拟具各自的复照文本,基本上还是各唱各的调,所表现出的立场与观点相去甚远。由于对华采取一致行动是列强在华盛顿会议上达成的共识,为了协调各方观点,有关各国之间进行了密集的磋商。
历经两个月的紧锣密鼓的协商,有关各国终于消弭歧见,复照表示“对于中国政府修改现行条约之提议愿加考虑,惟务须中国政府以同等程度履行其保障外人权利之义务。同时警告中国政府必须证明愿意且有能力平息骚乱及排外煽动活动。”1925年6月24日的修约照会,标志着北京政府正式开启修约运动的进程。拖延已久的关税会议和法权调查会议终于先后召开,但可惜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在与有关国家的修约交涉中,北京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单方面废约的行动。然而,北京政府的虚弱地位,大大地削弱了其外交努力的作用。外交官们的勇敢行为,并不能挽救北京政府在国内斗争中失败的命运。随着北京政府的垮台,曾一度很有气势的修约运动也就烟消云散了。
20世纪20年代,中央政府失去了统驭全局的能力,南北大小军阀割地而治,各派背后都有帝国主义的支持
20世纪20年代,北洋政治的特点之一就是中央政府失去了统驭全局的能力,南北大小军阀割地而治。经过多年的混战,到北伐战争前,还有张作霖、吴佩孚和孙传芳三大集团,各自称雄一方。各派背后都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奉系的后台则是日本帝国主义。
直皖战争结束后,直奉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张作霖为左右北方政局,有意亲近日本。他在会见日本贵志少将时说:对日政策必将实行真正亲善主义,外国人宣传亲日之段祺瑞已经没落,余将取而代之,既然如此,莫如承认之,索性将一贯依靠日本之态度,彻底公布。今日在东三省,包括长江以北地区,坚决抵制排日思想之传播。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张作霖不放心前方的情形,特意从奉天派出一个日本军事顾问团,为首之人系一名日本中将,据说是日本南满铁路守备队司令。当直奉在山海关一带激战正酣时,奉系子弹告急,一、三联军只剩子弹20万发。第一军的裴春生一个旅,一个晚上就消耗了20万发。张学良从奉天于1周内带来日本供给的步机枪子弹4000万发,炮弹10万发。收到这些弹药,郭松龄率领4个旅出击,一举击败直军。两次直奉战争的背后都有英、日两国的背后支持,但最终的决定原因并非外力。
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北洋政治迎来了其最为强劲的参与者和挑战者。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下,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北洋政治即将被清扫出历史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左良玉是明朝将领,多次与农民起义军征战,到了后来他拥兵百万,成为南明朝廷最重要的倚仗。这位将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对于他...详情>>
亚美尼亚特种兵在武装部队情报局成立纪念仪式上,表演生吃活兔、头顶碎大石、刀扎肚皮、脚上点火……精彩与彪悍程度令人乍舌。相...详情>>
征方腊会老,梁山众将十去七八,战死者、病死者不在少数,那么作为梁山108将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好汉鲁智深,他的归宿在何处呢?为...详情>>
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文官的地位很高。在当时的京城开封,许多国家公务员追求享乐和奢侈的生活,娶小老婆和包“二奶”的国...详情>>
吴禄贞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有薄田10亩,父亲为私塾老师。少年时,吴禄贞就读于父亲在武昌的梦泽书屋,他擅长诗文,对西学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