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见过,从小到大,上过的学校无一例外在墙上挂着“知识就是力量”这样的名言。那么“知识就是力量”是谁说的?
大多数人都知道这句名言来自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兰西斯·培根。培根在1620年出版的主要著作《伟大的复兴》的第二部分中说道:“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结合为一,”又说“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这两句话被后人概括成”知识就是力量”。于是尔后只要提到这一句,人们莫不说是培根率先提出来的。
其实早在培根之前的一千五百年,我国东汉思想家王充便已在他的《论衡》一书里,提出“知为力”的观念了。“知为力”与“知识就是力量”是一个意思。王充认为,人有知学的话,就会有力量。看到这儿,也许您会怀疑:这“力量”真等同于培根所说的“力量”么?让人跌破眼镜的是,王充的“知为力”的深层意义,还比培根六字真言更为周延。王充将“力”区分为“筋骨之力”(体力)及“仁义之力”(脑力)两者,并主张唯有结合两者,人才能获得成功。他说:“文人之力,助有力之将,乃能以力为功。”由知行合一的认知,以力为功,方能达到有“功”之效果。在王充看来,“识知”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象征,故曰:“人为贵,贵其识知也”。他并以汉初开国大臣萧何、樊哙、郦食其三人的不同作用,具体说明了“知为力”的道理。萧何、樊哙、郦食其俱为刘营宿将,当起义军攻克咸阳后,其他将领都争金觅帛,唯独萧何安坐掇书,研究秦国的律令图书,从而“坐知秦之形势”,襄助高祖制定良策,使刘汉得享安宁。由此,王充指出:“仪律之功,重于野战。”他进而又从这些具体事实得出一个结论:“知夫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相较之下,知力又比体力更为重要。
左良玉是明朝将领,多次与农民起义军征战,到了后来他拥兵百万,成为南明朝廷最重要的倚仗。这位将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对于他...详情>>
亚美尼亚特种兵在武装部队情报局成立纪念仪式上,表演生吃活兔、头顶碎大石、刀扎肚皮、脚上点火……精彩与彪悍程度令人乍舌。相...详情>>
征方腊会老,梁山众将十去七八,战死者、病死者不在少数,那么作为梁山108将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好汉鲁智深,他的归宿在何处呢?为...详情>>
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文官的地位很高。在当时的京城开封,许多国家公务员追求享乐和奢侈的生活,娶小老婆和包“二奶”的国...详情>>
吴禄贞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有薄田10亩,父亲为私塾老师。少年时,吴禄贞就读于父亲在武昌的梦泽书屋,他擅长诗文,对西学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