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襁褓中在摇篮车中嗷嗷待哺,到扒着学步车蹒跚学步;从开着玩具车戏耍,到骑着自行车上学;从乘坐公交车上班,再到今天开汽车行游天下,都与车有着不解之缘。
那么,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车的呢?车是由谁发明的?中国古代的车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什么样地位呢?
中国的车是由黄帝发明的。根据史料记载,黄帝“见飞蓬转而知为车”。就是说,黄帝看见大风吹着落在地上的莲蓬不断地滚动前进,得到启示而发明了车。
黄帝号轩辕氏,所谓“轩”就是车的横梁,所谓“辕”就是车的直梁;在古代,操纵所有车辆,无论是人力车还是畜力车,都叫驾辕。可见,轩辕帝的号与车不无关系。
原始的车,当然是用人力。不过,随着农耕文明的演进,人类学会了动物的饲养和驯化,当牛、马被驯服之后,很自然的就成了驾车的动力。
《古史考》记载:黄帝造车以后,少昊时用牛拉车;到了夏禹时,奚仲改用马拉车。
《史记》中记载
大禹治水时“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辇”。那时候,已经有了专司管理车辆制造和车旅交通的官员,叫“车正”。车一经发明,就广泛运用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带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
车,凝结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玉辇”更是极尽奢华,成为皇帝身份的象征。先进的技术必然为政治服务,车也就必然的运用到战争上去。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政治制度是在周天子以下的诸侯分封制,各个分封诸侯就是一国的国君。所谓“千乘之国”,就是以拥有战车的数量,来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
历史上见著文字的战争场面大都与战车有关。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描述武王伐纣的 “牧野之战”,说武王“率戎战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这一仗打的天昏地黑,士兵们可谓是艰苦卓绝,战地的夜晚,士兵就睡在战车下,《诗经》中这样写道:“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造出了“木牛流马”,在战场上运送粮草、辎重和兵力,事实上“木牛流马”就是一种特别的战车。
固然,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战车在古战争中的矫健身影了,但我们仍能从秦始皇陪葬兵马俑的阵仗中感受到那威武和雄壮;仍能从诗人
杜甫“车辚辚,马萧萧……”的诗句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奈。战争改换了朝代,战车推动着历史滚滚向前。
车,在战争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现实,在中国象棋中得到了鲜明的诠释。
整个棋局中,除了帅,恐怕就是车重要了。棋局中的车,在战斗中前后左右横冲直撞,具有马、炮、象、士和小卒子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战斗力,是影响战局胜负的最重要因素。在双方对弈中,如果有一方首先损失了车,那可就凶多吉少了。
看过末代皇帝
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的人,一定会让他为了学骑自行车而砍去紫禁城皇宫门槛的情节,逗的暗自发笑。遥想孔夫子驾车周游列国,不知道他是否能算自驾游的鼻祖?又或许,这就是中国文人推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