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文叫作“不孝不忠不义张辽论”,写得不伦不类,满篇都是歪歪理,故分段驳一下。原文放在引文里。
张辽本来姓聂,后因为避怨改姓,与何人结何怨不明。张辽和人结怨可能是对方的原因,但张辽为了避怨不惜改姓,这就有问题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家族观念特别重,除非是过继给别人为养子,自己改姓那是大逆不道的事,关羽杀了人都只是改了字,连名都不肯改,张辽却把祖宗的姓氏给抛弃了,说他不孝并不为过。(另外有一个连名带姓全改的徐庶竟然会被当成孝子,真是不可思议了)
古人改姓是很平常的,看过中华姓氏方面书的朋友应该知道,百家姓里,很多部分都是改来的。如果说这叫“不孝”,显然是恶意中伤。再说,楼主作为反例举出的关羽,其姓氏也未必就是姓关。此外大家还知道,古代有“赐”姓之习惯,那皇帝给大臣改姓,岂非表示皇帝提倡、鼓励大臣“不孝”?
张辽“不孝”论,可以休矣!
对于张辽的不孝可能我的理由比较牵强,但他不忠却是证据确凿的。一般都认为张辽是跟着吕布跑,可仔细看看《三国志》就会发现陈寿在写这点时却明确写出他是丁原部下,被派进京协助何进,何进派他去征兵,征到一千兵回来;何进死后他带着这一千人投靠了董卓,董卓死后又带着这一千人跟了吕布。他并不是吕布的部属,只是走的路和吕布一样,并最后投入吕布帐下罢了,吕布被认为不忠之人,张辽走的比他还远。吕布被李郭所败,他这次表现出唯一的忠心没有离开吕布,但吕布兵困下邳时,他二五仔的本性就出来了,《三国演义》写他被俘后表现坚强,《三国志》却记载他带着自己人马直接投降了曹操,由于曹操一直没有被消灭,他也就安安心心在曹操手下一直混到了前将军。
说了半天,这里认为张辽“不忠”,其罪全是莫须有,根据此文史料(本人未加核实):
第一,张辽离开丁原是丁原所派,张辽按领导的命令行事,何谓“不忠”?难道反抗领导的命令才叫“忠”?
第二,因何进被杀,张辽投靠董卓,此何罪之有?难道何进被杀,张辽应该陪死?何况张辽还带了一千人,总要安排吧?要安排,那么投入当时的正统——董卓手下,如何不可?曹操、蔡某及满朝文武绝大多数不也投在了董卓之下?偏张辽有罪?
第三,董卓被杀,张辽投吕布,此又何罪之有?难道也要张辽从董卓于地下才叫“忠”?
第四,吕布败亡,张辽降曹操,也是同理。
举凡张辽四次换主,没有一次是背叛行为,全都是因为原主灭亡之故。如吕布、刘备那样,遇到了更有实力的新主,便翻脸不认原主,这个算“不忠”,倒还有些道理,看看张辽,绝无此种情形。
张辽“不忠”论,可以休矣!
在乱世为了活下去数不清的人当了二五仔,张辽虽然换老大换得比较勤快,不忠的程度更高一些也还是可以谅解的,可他不义就无法让人原谅了。张辽有个好朋友叫关羽的,当二五仔跑到了曹操手下,曹操对他不放心,派张辽去试探他;曹操的行为不是君子所为,张辽如果人品正派一点的话完全可以婉据,张辽却一口答应,并且为自己的背叛行为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兄弟之情不如父子之情,然后就把关羽给卖了,幸亏曹操脾气怪得很,竟然更喜欢关羽了。同样是出卖朋友,后来的徐晃干得可比张辽光明正大多了,像张辽这样偷偷摸摸的出卖朋友的人,根本就配不上个“义”字。
曹操对关羽不放心,怎么不是君子所为?后来关羽逃归刘玄德,已经作了最好的回答。“曹操对关羽不放心”完全是有道理的,不是胡乱猜疑。那么,张辽奉命去探关羽的态度,有什么错?当张辽得知关羽有反叛之心时,经过犹豫,如实汇报了曹操,正显其“忠”。如果按张辽将关羽的反情隐秘不宣,则必然要对曹操撒谎吧?那倒是正好给人以“张辽不忠”的口实,则写文章骂张辽“不忠”倒是方便了,呵呵。
张辽在魏国与李典关系很恶劣,李典却是曹操军中公认的仁德君子,称他有长者之风。君子恶小人,由此也可见张辽的品质了。
这什么逻辑,与君子关系不好,就是小人?君子与君子之间,就一定关系很和睦?狗P不通嘛。关羽与黄忠、马超大约关系都不好吧,那么谁是小人谁是君子啊?
事实上,张辽与李典关系不睦,虽见于史载,但原因、细节不详。多半是由于两人对军事上的见解不同,经常发生争论所致,这种“不和”,其实是“因公不和”,扯不上两人的人品问题。
退一步再说,俗话讲,一个巴掌拍不响,怎么能把张辽、李典不和,怪在张辽一个人的头上呢?李典就没有责任了?李典与张辽不和,就说张辽“不义”,这不是偏见又是什么?
左良玉是明朝将领,多次与农民起义军征战,到了后来他拥兵百万,成为南明朝廷最重要的倚仗。这位将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对于他...详情>>
亚美尼亚特种兵在武装部队情报局成立纪念仪式上,表演生吃活兔、头顶碎大石、刀扎肚皮、脚上点火……精彩与彪悍程度令人乍舌。相...详情>>
征方腊会老,梁山众将十去七八,战死者、病死者不在少数,那么作为梁山108将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好汉鲁智深,他的归宿在何处呢?为...详情>>
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文官的地位很高。在当时的京城开封,许多国家公务员追求享乐和奢侈的生活,娶小老婆和包“二奶”的国...详情>>
吴禄贞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有薄田10亩,父亲为私塾老师。少年时,吴禄贞就读于父亲在武昌的梦泽书屋,他擅长诗文,对西学充...详情>>